廣西賀州一宿舍樓出現開裂現象,建筑安全誰來“負責”?
3月15日上午賀州市八步區芳林路的陶瓷廠11號宿舍樓出現墻體、地基開裂現象。有關部門第一時間開展應急處置工作,在宿舍樓周邊拉好警戒線并且安排工作人員在現場值班值守。建筑作為人們生活與工作的主要場所,其安全性關乎生命財產安全以及城市生命線的穩定運轉。在這一事件背后所呈現的是建筑安全責任的劃分以及如何有效預防類似事件的發生。
一、建筑安全誰負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及《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建筑施工企業對施工現場的安全生產承擔主體責任。然而建筑安全并不僅僅依賴于施工期間的監管和措施。建筑在投入使用后的安全狀況同樣需要得到持續的關注和監測。特別是對于一些老舊建筑或存在未知安全隱患的建筑,更需要通過科學、先進的手段進行實時監測和評估。
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作為一種集傳感器技術、數據采集與傳輸技術、數據分析與處理技術等多種先進技術于一身的智能監測系統,通過在建筑結構的關鍵部位安裝各類傳感器,實時獲取結構的應力、應變、位移、振動等物理量數據,為實時監測、評估建筑結構的健康狀態提供智慧的手段和路徑。
二、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的實際應用
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依托先進的傳感技術與數據處理算法,能夠對建筑結構的多項關鍵指標展開實時、精準的監測。位移與沉降作為關乎建筑穩定性的核心參數始終處于系統的精心監測之下。當建筑結構地基出現不均勻沉降現象,系統所搭載的高靈敏度傳感器便會迅速監測到這一變化,并且可以即刻生成預警信號傳達至相關部門。相關部門在接收到預警后能夠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對地基沉降跡象展開詳細勘查并依據專業判斷迅速采取相應的加固處理措施,從根源上避免墻體開裂、建筑傾斜等嚴重的城市生命線安全問題的發生。
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的監測范疇還深入到建筑結構的應力與應變等物理量層面。當墻體承受外力作用的過程中所受拉力或剪力超出安全閾值時,系統搭載的的傳感器能夠迅速察覺并迅速將異常數據、預警信號傳輸至處理中心。相關部門可以及時介入并開展全面的安全檢查與維護工作。比如運用針對性的維護措施對裂縫修補、結構補強等,阻止裂縫的進一步擴展與惡化并確保墻體結構的完整性與承載能力。
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具備對建筑物整體健康狀況進行綜合評估的強大功能。在長期運行過程中,系統會將采集到的海量數據實時上傳至云端數據庫進行存儲。監管人員基于這些監測結果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維護與修繕計劃,有助于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并降低運維成本。
相關閱讀: